近段时间,A股最热门的板块,要属国企改革,大量“中字头”股票扶摇直上。
(资料图片)
针对国企改革,3月5日,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深化国资国企改革,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。
3月6日,中信建投研报指出,把握国企改革的两条线索,战略新兴+传统行业升级转型。一方面,央国企的价值重估是建立“中特估”的核心内涵,“低估值+高分红”的央国企有望充分受益。另一方面,聚焦“发展+安全”的方向,兼顾“安全与发展”是当下时代发展的大背景。
而在资本市场,“低估”、“估值修复”可能是一直萦绕在这些“中字头”国企头上的关键词。
低估的原因来自多方面。
首先,国企在融资中对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很低,相比于民营企业,大型国企往往更容易获得银行等渠道的支持,融资成本更低,因而往往只把发行股票当作一种补充,很少通过回购等方式主动维护股价。
其次,国企主要是实业类企业,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,企业的实业运行而非规模增长是国企的首要追求,对国企的市值考核很弱。在数据指标上,企业性质也决定了国企管理者对营收、利润等实体经营数据更关心。
第三,国企大多处于能源、金融、基建等成熟行业,具有良好的安全边际。市值的大幅波动并不利于企业形象的维护,因此,这些国企缺乏自发的市值管理目标,更加偏爱股价的稳定。
然而随着国资改革的不断深入,国企终于得以在资本市场上大展拳脚。
首先是“市值管理”重新被强调。
2021年3月,国资委下发了《通知》,提出国企要全面梳理上市公司投资者沟通工作情况,及时召开业绩说明会,帮助投资者更好了解上市公司情况,并强调“原则上要求上市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亲自参加”。
这一通知被认为是国资委关注国企市值指标的重要表态。
回购数量的显著增多,就很能说明国企对于市值管理的重视程度正不断上升。
根据中信建投的相关研究,2019-2021年国企股份回购预案数量稳步增长,国企回购更是在2021年达到一个高潮。
国资委印发《提高国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》,“旗舰型龙头上市公司”和“专业化领航上市公司”成为上市国企发展新目标。而“继续孵化和推动更多优质资产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”“促进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齐头并进”“胆创新,主动作为”等表述,也让我们对国企对于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有了更多的期待。
随着国资改革的不断深入,顶层方案陆续出台,国企改革概念股已经成为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投资标的。其中更以“中字头”尤为吸睛,已然是当前市场抢筹的焦点,其未来发展不可估量。
上市国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。根据2022年5月国资委会议上披露的数据,上市国企贡献约65%的营业收入和80%的利润总额,中国企业共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超过440户,其中境内超过350户,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首先,营收盈利能力出色的国企,在顺周期板块轮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。
身处军工、基建、制造、能源等领域基本面良好的大型国企,借力顺周期,在板块轮换的过程中以多年以来低估值的优势,完成股价的逆势上涨。
其次,国企的实体业务能够沿着高确定性的政策主线,紧紧跟随着国家宏观层面的战略部署和安排。